民;这对民主主义思想的启发和培养,无疑地做了出色的贡献。
《儒林外史》,因为它的高度的讽刺艺术这一特色,向来对社会有特殊的影响。同治年间惺园退士的序引述这样一句话:“慎勿读《儒林外史》,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说,从有了《儒林外史》,中国的小说“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又说,以后也少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我们的鲁迅,在思想与艺术方面所受此书的影响很大,他在许多篇杂文里论及它,推崇备至。《且介亭杂文二集》为叶紫作《丰收》序说:
《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
鲁迅的这话,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是很重要的提示。由于《儒林外史》的题材和主题的一些具体问题,也由于艺术手法方面的一些特点,我们今天读起来,是会发生许多隔阂的。要向这部可珍贵的文学遗产进行学习,很好地认识它的思想和艺术,困难似乎比读《红楼梦》还要多些(《红楼梦》写的两性问题,这是有普遍性的题材;书中充满一个青年人的感觉情绪,这也容易为一般读者领会)。本文提出几点粗浅的见解和体会,希望得到指正。
二
关于吴敬梓的生平和思想,有几个要点,对我们了解《儒林外史》是不可忽略的。
吴敬梓(1701——1754)生长在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的大家庭。他的曾祖和祖父两辈宗族,官做得特别发达,在明清之际,有五十年光景的“家门鼎盛”时期。但他自己的祖父在同辈中功名很小,而且早就死去;他自己的父亲也只做了几年县教谕,后来得罪上司,官弄丢了,次年也就死去。吴敬梓十三岁死母亲,二十三岁死父亲,他既不热心功名,又轻视钱财,喜欢挥霍,喜欢帮助人。上代留给他的家产几年就被他花费掉,奴仆也逃散了。但是他的宗族多是富贵中人,自然看不惯他,讲势利的邻里们也歧视他。他在故乡住不下去,三十三岁那年搬家到南京,很快就弄到精穷。从这时直到五十四岁在扬州逝世,主要就依靠卖文和朋友的周济过活,有时不得不把几本旧书拿去换米,有时几天没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