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_《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3/30)

下锅。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吴敬梓自幼处在富贵宗族或“名门望族”的社会环境中,而在自己的、从祖父起就已经衰微下来的家庭里长大,到中年以后又骤然陷入贫困不堪的境地的。在他一生所经的这种由“渐”到“骤”的家庭破落过程中,他在家乡全椒县、在苏北赣榆县(他父亲任上)、在南京都曾久住过,到过扬州、安庆、芜湖等城市;从他几代上辈的关系,他的宗族们的关系和他自己的关系,他所接触的士大夫阶层很广泛,认识与熟知的人物也非常多。他看的嘴脸,受的冷暖,经历的人事,体验的世情,都很丰富深刻。这就培养了他的富有正义的敏锐感觉,和体察现实的清醒头脑,使他看透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看透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使他的心倾向于他所接触的微贱的和落拓不得意的人物。总之,他的这种身世经历,就是他的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直接渊源。

吴敬梓的先代和他的许多宗族都以八股文起家,博得很大功名富贵。他的曾祖是顺治朝“探花”,做到翰林院侍读的官;曾祖兄弟五人,除了一个没有功名,其余四人都是明代或清代的“进士”。和他祖父同辈的宗族中,有“榜眼”,有“进士”,有“举人”。只有他自己的祖父是“监生”,父亲是“拔贡”,功名都不得意,却都有自己的信念,讲究“孔孟之徒”的德行与操守。吴敬梓在这方面受了上代————尤其父亲的深刻影响,他始终对父亲念念不忘。他轻视功名富贵,讲究“文行出处”,就有家庭这方面的根深蒂固的来头(明末清初许多爱国主义先辈大师们给他的思想影响后面再说)。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士大夫风气中,在他自己的具体处境中,说他对功名富贵就毫不动心,那恐怕也不可能。他的诗文中就有“从来家声科第美”这类夸耀的话。尤其在他中年落拓贫困以后,那味道在他这样出身的人不是好受的。他在扬州看见本来富有的他的好朋友程晋芳这时也贫困了,拉着手流泪道:“你也到了我这样地步,这境况不好过呀,怎么办?”这话说得很真挚。他二十岁考得“秀才”以后,也还应过考;三十六岁时安徽巡抚征他应乾隆朝的“博学鸿词”科考试,他确实到省去考过。但到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时,他终于没有去。后来他的诗中可又流露失悔之情。到他亲眼看见赴京考“词科”的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