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熟人一个个落第的狼狈丑态,他才死心塌地,而且从此真正断绝了这个念头。由此可见,他在“穷”“达”、“沉”“升”、“贫贱”与“富贵”之间,有过苦痛的思想斗争,到了写作《儒林外史》以前几年,他才斗争过来,思想上才完全坚定了下来。这不是很简单很轻易的思想斗争过程。没有这种占去他大半生的切身苦痛经验,他不能有那种强烈敏锐的憎恶八股制艺、憎恶功名富贵的感情;更不能通过日常现象中的一些人与事,那样深刻地领会到那根源和本质————政治和社会的罪恶;也就不能有鲁迅所说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他的这种对现实的态度和看法。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说: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这是全面概括地阐明了这书的主题,说得非常中肯和确切。作者所要表现的这个主题,和他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结合为一;书中的人和事,都经过他自己平日深切的体察和感受才写出来的。这是作者一生心血的结晶,它之所以写得深刻动人,不是偶然的。
因为家庭破落,才有清醒的头脑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通过生活经历和感受深刻地体察到事物的本质:这种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曹雪芹和吴敬梓可以说没有区别。可是他们的具体的身世经历,环境教养,则有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思想也就完全不同。曹雪芹从小过着繁华绮丽的贵家公子生活,不到二十岁,突然一切化为乌有;这真恍如梦幻。他平日又多接触佛老思想,这就使他的思想很自然的带上一些虚无主义的色彩。他把他的悲剧的社会原因,了解成为整个的人生问题;把对现实的否定,归结为对人生的否定。于是创造一个“太虚幻境”,作为他的理想世界(这里只是指出一些思想的特点,说明曹雪芹对现实的否定更为彻底一些,以与吴敬梓比较;当然没有贬低曹雪芹的意思)。吴敬梓的思想完全不是这样。如前面所说,他出身于上层中比较“寒素”的家庭,与曹家相比,属于另一个社会阶层。他到中年以后才经过他自己的手陷于贫困,他完全清楚自己家庭破落的根由。他自小受“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