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之徒”的熏陶教养,他的思想虽含有许多新的进步因素,但并未跳出“名教”的范围;也就是说,他的思想基本上仍属封建主义思想体系。同时,他的先代在明朝即已发达,虽然曾祖吴国对做过清代顺治朝的大官,但他的家庭终究不是清朝的暴发户,倒是他祖、父两辈和他自身的沉落都在清朝。因此,他对清代外族统治,保有良知,抱有憎恨和反感。总之,他对现实并不全部否定,也绝无消极逃世之心。他主要只是憎恶清代外族黑暗的封建统治,憎恶士子们醉心八股制艺,热衷功名富贵,以及因此而造成的堕落窳败的社会风气。他的朋友程晋芳介绍他的思想,说他“好治经”,把治“经”看作“人生立命处”。这很明白,他是要以正统的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站脚点,以与清廷统治下的现实社会与政治对抗;并且也以一个自以为正统儒者的观点,以一种热爱自己民族与社会的积极态度,欲罢不能地要对当时罪恶窳败的政治与社会痛加攻击和针砭。闲斋老人序说:
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
作者写作《儒林外史》的态度确是这样的。但必须点明,这一种态度的根本出发点,还是对清廷统治的憎恶。
三
但是,要了解吴敬梓所持的正统儒家思想的实质,他所谓“治经”和说“治经”是“人生立命处”的实际意义,我们还必须就明末清初的复古运动这一总的时代思潮的背景来加以说明。
我们都知道自宋代起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统制,就大力提倡程颐、朱熹的所谓“理学”;到了明代,“理学”又与八股制艺相结合,读书人以此争取功名富贵,风气日益堕落。关于“理学”的本身,这里不去谈,但提倡“理学”的结果,文化思想方面形成前所未有的黑暗时期;中国社会的“封建礼教”,是从宋代起发展到特别严重地步的。这是事实。
到了明末清初,爆发了一个思想革新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隋唐以后的第二次复古运动。这个思想运动的重要人物非常之多,我们在这里只就顾炎武(1616——1682)、黄宗羲(?——1695)、王夫之(1619——1693)、颜元(1635——1704),还有后起的戴震(1723——1777)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