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_《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21/30)

,没有一个飞黄腾达的人物。书中对一些高官厚禄、享有富贵的上层人物讽刺得最辛辣,最不留情,如对高翰林、秦中书和施御史等;那是因为这种人确实是那副嘴脸,我们只觉写得新鲜活泼,入木三分。但书中也并不一味否定做官的,比如向太守对鲍文卿的厚挚之情,李给谏对匡超人的提携之力,都写得真切动人。这就是作者的“憎而知其善”的态度。(这里也只是指出他处理人物的态度的特点,至于这种态度是否值得我们今天来学习,那是另一问题,这里不谈。)

鲁迅所说作者“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更重要的应当是在“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这一特点方面。就是作者对于人物的挖苦嘲笑,绝不是对个人的人身攻击,相反,他对他们都怀着一种深切的同情。这就使我们在阅读中,觉得这些人可笑、可鄙与可憎,但同时又觉得他们处境很惨,十分可怜;我们忍不住要笑,但同时又不禁皱起眉头,沉下了心,觉得难过。因为书中揭露得很明显,不是这些人本身不可救药,而是他们的思想性格里体现了政治与社会的罪恶。作者好像坚决地相信:人多是些好人,比如匡超人、马二先生、王玉辉等等,他们只是受了政治与社会制度的作弄以致迷失本性,陷入这样堕落无耻、愚妄无知的不堪地步。这就是,从人物思想性格的描写中,深刻地揭露了那政治与社会的本质;从对于人物的嘲笑中,有力地攻击了统治者与社会制度。作者热爱着民族,热爱着祖国,热爱着人群,但是痛恨清朝的罪恶统治,痛恨腐朽的社会制度。他清楚地指告给读者,要对那罪恶统治抗拒,要和那腐朽的社会制度隔离,要站得远远的,保持自己善良纯朴的品质,清新自由的合乎真理与人情的思想。书中对于士子的堕落与愚妄,对于社会的恶劣与庸俗,对于政治的黑暗窳败,都通过人物描写,作了无情的深刻的暴露和有力的鞭挞;但同时,他又对自己的民族、祖国与人群持着坚定不移的信心,认为我国先代所遗光辉传统和精神财富无比深厚,不可摧毁,世道人心可以变得好起来,一切的丑恶与耻辱都可以洗刷干净。因此他虽然身处日益沉沦的黑暗现实之中,但绝不悲观,绝不沮丧。他似饥若渴地热望着未来的光明,似饥若渴地寻求着那种继承了过去传统和显示着未来光明的力量;这种力量主要是表现在人性的尊严上面,表现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