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_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几点体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几点体会(19/20)

人生在世,无论什么事物都在变化。所以主张变化,反对公式化。我们自古以来就有这个传统。《三国演义》写多少文臣武将,没有一个相同的。写那些军阀坏人也写了无数,也没有一个相同的。《水浒》像鲁智深、李逵、武松一个人一个样子。《红楼梦》写丫鬟,也各不相同。

中国自古以来很讲究文学表达,语言提炼。刘知幾举了一个例子,写一个老太太,“年老口中无齿”。他批评得很厉害。老就是年老,要“年”字干什么?“无齿”就够了,还要“口中”干什么?难道耳朵里还有个“齿”?写了六个字,三个废字。一半废字算什么史学家?这个我们太不讲究了。你不管做什么老师,中学老师,语文表达是首要一关。因为你这么写,人家要花时间看的。什么叫生命?生命就是时间啊!鲁迅先生讲,你消磨人家时间就是不声不响地不流血地杀人啊。这个语文关呀,一定要过好。现在有一种坏现象,搞文学的不管汉语,搞汉语的不管文学。他不知道汉语要管文学语言,你不懂文学,汉语也讲不好。搞文学的不管语言,你的文学拿什么来表达呢?

我讲的这些东西都是一些很粗浅的意见。可能有许多错误,占了你们许多宝贵时间。我很感谢。

1980年2月至7月,由于各大学开始普设“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研究古代文论,逐渐受到重视。为培养师资,教育部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两校中文系在上海合办为期半年的师训班,由徐中玉、王文生两教授主其事。以聘请专家讲学为主,组织学员共同讨论为辅。承郭绍虞、朱东润、施蛰存、程千帆、钱仲联、吴组缃、马茂元、吴调公、舒芜、程应鏐、吴奔星、叶玉华诸先生都允来讲课,受到学员们极大欢迎,一时称盛。开始本应每讲仔细录音,却疏忽未行,后才一一录下,得以整理油印出来,但又多未及遍请讲者审看。学员近五十人,来自近四十所各地主要大学的中、青年讲师及副教授,油印件随出随发。时距二十二年,保存完整者已极少。近才搜求到一部分,或后已公开由讲者审看后发表,部分则未经审看。著名小说家、小说研究专家吴组缃先生此文即属此类。原讲共两次,合为此稿。吴先生已逝世有年,此稿不知已否成文发表?此稿全据当时所讲口头录音,通达平易,深有特色。特为刊出,既有它本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