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_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几点体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几点体会(8/20)

国古代小说理论不像诗文理论,有专著,如《文心雕龙》;有专篇,如《典论·论文》《文赋》。小说理论就在序言里、跋里、评点里,还有许多批语,还有一些札记、笔记里头都谈到,所以搞小说理论要广泛地收集。而且,我们说它是理论也可以,实际上它只是自己的一些体会。我来谈的话,也是我的体会。我的题目,就是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几点体会。)强调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最要紧的是孤愤。司马迁写《史记》,完全发表他的孤愤,《聊斋志异》作者自称是“孤愤之书”。后来也有别的人讲,说《水浒传》就是施耐庵的孤愤,借水浒英雄表现出来。《红楼梦》的孤愤,拿儿女之情表现出来。《聊斋志异》的孤愤,拿狐鬼表达出来。古代成功的作品,名篇名著,都是有孤愤的。没有孤愤,写不好文学作品。左丘明有孤愤,就写成《左传》。屈原有孤愤,写成《楚辞》。孤愤是什么东西呢?我的体会,孤,就是自己的,个人的,我自己的,我个人的。愤,应该说是一种激情,激动的感情。这一条我觉得很重要。搞文学同搞别的科学论文不一样。写文学作品,首先要有自己的激情。没有这个激情,像汽车没有力量,不能发动。一个作品,有两个很重要的东西,构成了艺术生命之所在,就是真诚,就是个人的激情。并不是我们每个人对每件事情、每个主题都可以写得好。不是的。你对这个主题缺乏激情,你就写不好。你看我们古代的演义小说、历史小说,每一个朝代都有一部历史小说,起码是一部,宋代有好几部,隋唐有好几部,有《隋史演义》《隋唐演义》,还有《说唐》。可是经过时间检验,家喻户晓的,只有《三国演义》。就是因为《三国演义》里面,贯穿了罗贯中的激情。而别的那些历史小说没有激情,只编排了一些材料,就不能激动人心。一个文学作品,包括小说在内,它的目的不是说理来说服人,它所工作的对象,主要的不是人的理智,而是人的感情,人的情绪。所以讲,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灵魂工程师要搞到人的感情、内心情绪里头去,不是理智的活动。我常常看到人家称赞某篇小说写得好,说它能说服人。我不知道这是褒它呢还是贬它,我看是贬它。你那小说说服了人,这有什么了不起啊?要感动人!要感动人,必须首先自己感动。你自己都不感动,叫人家怎么感动啊?所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