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_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几点体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几点体会(9/20)

以李贽讲的这一条孤愤,这一条真情是必要的。你无论是作诗、作散文、作小说、作戏曲,都必须要有真实感情。孤愤里头除了真情以外,还有一条就是实感。你那个真情哪儿来的?就是你有实在的感受的缘故。你要写一个英雄,又根本没有见过英雄。你就听人家说说,那不会有激情。你有了激情,是因为你看到了、直接接触了英雄,感受了英雄的光辉的一面,那一方面使你感动了。因此,你就观察得细致,了解得也更深入。一个妈妈,生一个孩子。因为妈妈对孩子很有激情,有孤愤。因此,她对于小孩子的每个小动作、小的表现,都充满了激情,都观察得细致。如果我告诉你我家小孩子会笑了,你一点也不感动。哪家的小孩子不会笑?可是妈妈感动得要命。我没有激情,我就写不好这个妈妈。真情跟实感是两回事情,真情是自己主观的,实感是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真情实感是构成文学艺术生命的东西。没有这两条,你的作品就没有生命,就会是概念化、想当然的。李贽提出的孤愤,在我看来,是很重要的一条理论。

(2)形象大于思想

李贽的一个跟着他实际上是做秘书工作的、做助手的一个小和尚(李贽是居士,也相信佛教的),叫怀林,他在一种版本的《水浒传》里(就是李卓吾的《忠义水浒传序》的前面,是他写的几句话),谈到他对小说的一些见解,说客观世界里头有《水浒传》里所写的这些人和事情,然后才有《水浒传》。社会上先有像鲁智深、李逵这样一些英雄人物,然后才有鲁智深、李逵这些人以实之。社会上先有王婆这样的人,然后《水浒传》写王婆以实之。同志们可以把原文拿来看一看,他讲的很简单的几句话,这个就是反映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尤其列宁讲的反映论。你看一个作品,首先要分清,哪是作者的主观世界的东西,哪是作者接触到的、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东西,要把这两个区分开来。文学作品里头,小说里头,作者主观世界的东西不重要,而作品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东西是重要的,这就是艺术。所以文学作品,像小说,主要的是感性认识,描写的是感性认识,而不是他自己主观世界的一些东西。上一次我讲《聊斋志异》,蒲松龄采取过去的志怪的路,收集民间传说,这个路子就好。以后学《聊斋志异》的,往往不去收集民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