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向壁虚构,虚构一个故事,尽是作者主观世界的东西,发一点牢骚,表现自己的一点才气,或者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主观世界的东西,而不是反映客观世界的东西。作品、小说,是要写感性认识。你没有感性认识,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概念化,一定是你主观想当然的,那就不行。《红楼梦》为什么那么伟大?写的就是感性认识,他有一段生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加工,虚构,进行艺术概括。没有这个基础,就写不出《红楼梦》来。那么,《红楼梦》有没有曹雪芹主观世界的东西呢?有的是。那些虚无主义思想、感伤主义思想,也还有儒家思想,那都是他主观世界的东西,还有迷信思想、宿命论思想。一个古代的封建主义的作家,他不可能没有这些东西,那些东西不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常常说笑话,不是,真话,你叫曹雪芹写一篇论文的话,那一塌糊涂。打分数的话,十分都够不上。可是他写感性认识的东西,客观世界的东西,你打一百分都不够,要打个一百五十分,是不是?列宁论托尔斯泰时,说他是呆头呆脑的地主,是不可救药的基督徒。列宁这两条都是讲的他的主观世界。要是在中国,这一棍子就打死了。又是地主,又是基督徒,那你还能写出什么好东西,尽是反动的。可是列宁底下有一句,“伟大的艺术家”“俄罗斯的一面镜子”。他讲的是客观世界,描写的客观世界。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讲反映论,讲文学作品反映客观,而不是表现主观和理性世界。我这个理论并不是说感性认识里头没有思想指导。有进步思想,这个进步思想就是现实生活里头、感性生活里头提炼出来的。因此,古代作家的世界观里头,尤其在这种时代转换的时期的世界观里头,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形成尖锐的矛盾。曹雪芹《红楼梦》就是如此。许多著名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矛盾得要命,世界观这个理性世界同感性世界,他解释不好。他那一套理性理论对于他所感受的感性生活,他没法解释。因此,伟大的作品都是形象大于思维。为什么形象大于思维呢?因为反映客观的东西很多,拿你的那一套理性解释不了。因此,现实生活里的感性认识的丰富内容,把它反映出以后,叫人家就百读不厌。你重读,又有新的体会,又有新的理解,读《红楼梦》就是如此。我们有些作品,而且数量不少,那就是思维大于形象。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