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公年表经纬之,后之纪事者法焉。国史郡乘皆有表,而例不同。今考之古建康城邑,始于周,郡县始于秦,为都始于孙吴。自城而都地寝大,周元王四年,越城长干时也。周命句践为伯时也。未城邑前不可表也。作建康表,断自元王以下表之。纬四,一曰时,表其世年而记其灾祥。二曰地,表郡县之沿革,与疆土之分合。三曰人,表牧伯之更代,与官制之因革。四曰事,表其得失之故,成败之由,美恶具书,劝戒寓焉。其年月可考者,为年表,不可考者,为世表,世不可考者,随代附见。”按其表例,分时、地、人、事四项,相互联系,而时实为纬中之经。知其时,从时一项以下,皆可索地之沿革,官制之因革,事之成败,故曰时,实纬中之经。若惟知地名,从地一项可索郡县沿革,再从地名上,时之一项,即知沿革之时代。惟知人名,从人一项可索得官之更代时代。惟知事实,从事一项,可索得事所发生时间及何人任官时所发生。“建康表”形式极简单,而表内俾可为有系统之观察也。前人所撰此志之提要序跋,均未言及此志“建康表”之重要,故本提要特著录之。
金陵新志十五卷元至正刊本,明正德补版(上海图书馆藏存卷三上中、卷十至卷十二,卷十三下至卷十五)
元张铉纂。铉字用鼎,陕西人,官奉元路学古书院山长。金陵亦名秣陵、建康,自三国孙吴始建为都,其后六朝嗣起,偏据江左,金陵遂为文物之邦。历代所修志乘颇多,见载于《唐书·艺文志》者,有《秣陵记》二卷。见载于《宋史·艺文志》者,有元广之《金陵地记》六卷,史正志《建康志》十卷,宋舜庸《续志》十卷。见载于嘉庆《江宁府志·艺文》所录,又有吴琚庆元《建康志》,周应合为马光祖修景定《建康志》五十卷。均修于张铉此志之前,而今大祇不传,惟周应合《建康志》见收于《四库全书》。此志铉纂成于至正三年,翌年奉元路儒学刊版。书首有索元岱序及修志文移、修志本末、引用书目。此志见收《四库全书》,原刻本此书外,惟北京图书馆藏有全帙。前人撰此志提要序跋虽多,均未述及金陵宋元以前志乘渊源,与此志之版刊流传,故补缀之。
南畿志六十四卷明嘉靖十三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卷一至二、卷十,天一阁藏存卷十二至二十七卷)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