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地方志提要_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稀见地方志提要卷十四(2/23)

益州;三国属蜀,魏分置梁州,晋亦为梁、益二州,宋、齐因之。梁天监后分置州郡益多,隋废益州,置西南道行台,寻改诸郡为州。唐以益州置剑南道,梁州置山南道,寻分山南道为东西,而梁州为山南道;又分黔州为黔中道,剑南道为东西川节度。昭宗初为王建所据,后唐为孟知祥所据。宋置四川路,寻分置峡西路,又并为川峡路,咸平四年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曰四川路。元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中统间本与陕西行省合,曰陕西四川行省,治京兆,后始分四川、陕西为二行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置四川省,设官有总督及巡抚布政使,领郡邑凡一百四十六。四川形势,南据云岭,北有岷山,岷山之脉迤而东南为巴山之脉,中部包有剑阁、峨眉诸秀峰。长江横贯其南部,鸦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先后挟众水入长江,水运之利颇饶。物产以成都一带地尤肥沃,农产稻谷最富,又饶烟叶、药材。自流井之盐,为省境唯一富源,䌷缎康熙时所产颇饶,光泽仅次浙湖,而坚韧过之。

四川成都府志八卷清康熙二十五年修,抄本(北京图书馆藏)

清佟世雍修,何如伟纂。世雍辽东人,康熙十九年成都知府。如伟成都人,康熙二年举人。按此志为如伟与郡举人徐仰廉,及秦州州判罗镳等纂成。其书子目为三十五卷,体例分星野、形胜、山川、建置、沿革、城池、宫室、公署、学校、祠祀、贡赋、帝王、秩官、名宦、科第、人物、孝义、节烈、隐逸、流寓、仙释、风俗、土产、古迹、陵墓、寺观、祥异、僭据、屯田、水利、茶法、盐法、兵制、驿传、筹边、艺文三十六门。卷前有府舆图,府城方形,四门,府治居于中,东为成都县,西为华阳县。按此志修时,成都府领县二十四,而华阳已并入成都矣,而府舆图仍列华阳、成都二附郭县;疑此图系描绘于旧志。沿革谓:“成都古为蜀国,周武王伐纣,蜀舆焉,秦惠王置蜀郡。迄汉又分置广汉郡,武帝时改置益州,晋武帝始改名成都,宋、齐因之。隋复为益州,唐天宝初又改为成都;明皇迁蜀,曾称南京。五代时为王氏孟氏割据,宋复其地,置成都府,元、明、清因之。”僭据门列蚕丛氏、杜氏、王氏、盂氏、巴国诸篇;但考成都割据者,不仅止此焉。

双流县志七卷清乾隆八年刊本(上海图书馆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