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僧侣、回城文武官员之分秩甚详。文后有王鹿田跋,称其察风俗人情不厌。明代纪载西北事物之文极少,此文可为参考之资料也。
荣昌县志四卷首一卷清乾隆十一年刊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清许元基纂修。元基武进人,监生,雍正七年以拣选入蜀,历任蒲江、大邑、大竹、大足、南川知县,乾隆五年调任荣昌知县。荣昌本资中、江阳、垫江三县地,明划三县之地置荣昌县,属重庆府。此志为元基官荣昌时,继康熙时知县史彰修县志重修。其书重在纪疆域形势,赋役风俗,据元基序谓:“广询博访,跋履山川,事必稽其真,数必核其确。”按其书文省事该,体例简括,咨询采访则详,征引考据则不足。
大足县志八卷清道光间刊本(徐家汇藏书楼藏)
清张澍纂修。澍字介侯,甘肃武威县人,嘉庆四年进士,由庶常出任屏山知县,嘉庆二十三年调大足知县,任满又历任铜梁南溪等县知县,著有《养素堂文集》三十五卷。大足建县,始于唐乾元元年,属昌州,明改隶重庆府,清因之。康熙二十五年荣昌知县兼摄大足县事史彰,修荣昌、大足两县志,乾隆十五年知县李德又重纂《大足县志》十一卷。此志为澍纂成于嘉庆二十三年,未付刻。按澍《养素堂文集》有《代赵及庵重修大足县志序》,按此志初稿实成于赵及庵任知县时,道光初,知县王松又增职官、学校至道光九年,后知县李型廉增补至道光十五年,始刻成书。其书体裁,分舆地,建置、祠祀、典礼、食货、官师、选举、人物、杂志九类,记载极为简略。
璧山县志二卷清乾隆元年刊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
清黄在中纂修。在中字公瓒,江西宜春县人,雍正二年进士,十三年任璧山知县。按本志沿革,璧山建县肇自唐至德二年,析巴县、江津、万寿三县地,置璧山县,属渝州;宋、元时并入巴县,明复置璧山县,属重庆府;清初因之,康熙时曾并入永川县,雍正七年复置。县之旧志,此志修时已不可求,故此志如同首创,为在中与邑士夏燧、蓝翠芳等参考互订而成。书分上下二卷,凡三十篇,卷前有八景图,各图有七律诗一首,对仗极工,为在中所作。八景者,日觉院夜雨,日东林晓钟,曰圣灯普照,曰茅莱仙境,曰凉繖云遮,曰金剑晴雪,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