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力,硬把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强加在作者及其作品身上。我们不愿意做这样的分析去“引导”或者说“误导”读者,我们充分相信读者有自己的阅读和欣赏水平与能力,否则屠氏的作品也就不会深受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与此同时,屠格涅夫又以猎人那敏锐的眼睛观察和描绘大自然。他笔下的俄罗斯风景无不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猎人笔记》描绘了俄罗斯中部地区大自然的绚丽多姿和芳香四溢,小至露珠、篝火、野花,大至朝霞、草原、湖水,无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令人心旷神怡,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其中……屠格涅夫对大自然风景的描写,常常是为了衬托、突出人物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离不开浓郁的抒情。所谓“触景生情”和“情景交融”,在屠格涅夫那里,可说是极其典型的。屠格涅夫对风景的描写,令列夫·托尔斯泰叹佩不已,认为屠氏之后的作家是无论如何也超越不了的。
在屠格涅夫的笔下,“永恒的主题”闪耀着璀璨的光辉,这光辉似乎会透过时空的限制而使其小说作品成为“永恒”。所谓“永恒的主题”也包括人类社会乃至整个大自然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其中包括新与旧的矛盾和冲突,新与旧的交替,等等。我们认为,屠格涅夫正是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去从事“永恒的主题”的创作的,因而他的作品的人道主义精神、人性、神圣的情感对各国读者来说,都是具有艺术魅力并能够引起共鸣的。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永恒的主题”被视为“纯艺术”范畴,成为贬义的东西。其实,艺术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性,根本不存在没有思想性的艺术。人为地把思想性与艺术性割裂开来,至少是对艺术的一种误解,是降低了对艺术品的要求,旨在追求直接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殊不知艺术本身自有其独自的内在规律,“永恒的主题”是不受时代和社会的影响的。“永恒的主题”的艺术品,归根结底,乃是人的情感及其历程的结晶,而崇高的、神圣的情感本身就体现出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的高尚思想性。屠格涅夫的作品正是以“永恒的主题”为基本题材。过去被指摘为“纯艺术”的典型作品,如今看来恰恰是人们最为重视的经典作品。当读者津津有味地阅读一部优秀作品时,被其感染,根本没有再去思考什么作者的“世界观”“阶级烙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