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起关陇_第3章 王友邦其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章 王友邦其人(1/4)

赵子铭皱了皱眉头。

“我见过的?”

见赵子铭一脸的疑惑不解,赵仁义继续提醒道:

“你还记得前年从豫省逃荒过来的那个王癞子吗?”

“你是说王友邦?”

“没错,就是他!”

赵子铭当然记得王友邦。

那个豫省大旱时期逃荒而来的异乡人。

民国十三年,豫省遭遇了罕见的旱灾。

人们为了生存,纷纷踏上了逃荒之路。

王友邦便是其中的一员,他沿着陇海线一路乞讨,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来到了汧县。

由于时值夏收时节,比较容易混生活。

汧县的梨林川乡也就成了王友邦落脚的地方。

那时的他,一头蓬乱的头发下,是那片醒目的头廯。

让人一眼就能认出他,因此乡民们常常戏称他为“王癞子”。

然而,王友邦似乎并不介意这个外号。

反而以此为乐,用它来拉近与乡民们的距离。

他为人圆滑,能说会道,善于察言观色。

每当与人交谈时,他总能迅速找到共同点,让人觉得与他十分投缘。

而且,他总能在合适的时机,恰到好处地吹嘘自己的过去,讲述那些所谓的“干过大事”的经历。

那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让许多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佩。

因此,王友邦在梨林川乡很快便积累了一定的人气。

许多乡里的年轻人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与他把酒言欢。

就这样,王友邦渐渐放弃了原本打短工的生计,开始过上了悠闲滋润的生活。

“这个王友邦说起来确实有几分本事,能让乡里的年轻人都围着他转!”

赵子铭回想起往事,不禁感叹道。

他记得,当时自己还曾与王友邦有过几次深入的交谈。

那时的王友邦,虽然言语间透露出一丝狡黠和野心,但赵子铭并没有太过在意。

后来很快他就去了雍城上学,对于之后发生的事情就一无所知了。

赵子铭皱了皱眉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