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她只认得几个字,以后随着我核查校对图书,时间长了,于是就能粗通文章的意思,也能用浅显的语言写诗了。临死前,她把自己的一幅小像交给女儿,嘴里朗诵着一首诗,请我书写下来。诗中写道:“三十年来梦一场,遗容手付女收藏。他时话我生平事,认取姑苏沈五娘。”之后,平静地死去了。在她病重的时候,我因在圆明园值班,就住在海淀槐西老屋。一天夜里,我恍恍惚惚两次梦见她,以为是自己一心挂念她才梦见的。后来才知道她在这天夜里曾经昏厥过,过了两个时辰才苏醒过来。她对她母亲说:“刚才我梦见自己来到海淀的寓所,听见像打雷一样的巨响,就被吓醒了。”我追忆那天晚上发生的事,确实墙上的挂瓶因绳子断了摔在地上,我这才领悟到她的活魂来到槐西老屋。因此我就在她的遗像上题写了诗句:“几分相似几分非,可是香魂月下归?春梦无痕时一瞥,最关情处在依稀。”另一首写道:“到死春蚕尚有丝,离魂倩女不须疑。一声惊破梨花梦,恰记铜瓶坠地时。”诗中所记述的就是这件事。
相隔几千里,身为燕赵地方之人,去谈论云南、贵州的风俗,却认为居住在那里的人,还不如我所了解得真实可信。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比别人晚出生几十年,作为一个扎着发髻、缺牙露齿的小孩子,去谈论老前辈的事,却说那些见过他们的人,还不如我所了解得真实可信。这种说法是对不对呢?左丘明身为鲁国史官,亲眼见过圣人。他对于《春秋》一书,的确了解它的源流始末。到了唐朝中叶,陆淳等人开始持有不同的见解。宋代人孙复以后,又有些人一哄而起,都认为左丘明的说法不可信,只有自己的说法才可信。为什么有不同的观点呢?因为汉代儒者治学致力于实际,宋代儒者看重名声,假如推演不出新义,就不能耸人听闻;假如不推翻旧说,也就推不出新义。其实,对各种经典的注疏,都能加以争辩讨论,只有≈lt;春秋》记事井然有序,很难改动。于是宋儒们就提出左丘明是楚国人,是战国初年的人,是秦朝人等等一系列说法,而左丘明是鲁国史官,亲眼见过圣人的说法就被动摇了。既然左丘明不是鲁国史官,又没有亲眼见过圣人,那么《左传》的记事就都不足力凭了。宋儒们就可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了。这种风气沿袭到宋代末年,赵鹏飞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