萄在京城以绿色为贵,实际上绿色刚有些熟,不怎么甜。再熟些就变成黄色,红色,熟透了是紫色。这是福松岩额驸镇守辟展时对我说的。一般充作贡品的瓜都是哈密产的互相馈赠的瓜都是金塔寺产的。用作贡品的瓜只有六分熟,把瓜包装了,它在运送途中彼此以气相蒸,到了京城就有八成熟了。如果贮运的是八九成熟的瓜,就会在途中发热烂掉。我曾问哈密国王苏来满:“京城瓜衣用哈密瓜籽种出的瓜,第一年形状味道没变,第二年味道就变了,只是形状还像,第三年,则形状味道都变了。是什么原因?”苏来满说:“哈密土暖泉甜而不下雨,所以瓜味淳厚。内地种植味道自然要稍差,但也在于种植不得法。如果把当年的瓜籽放到第二年种,这在哈密也不会种出好瓜来,因为它得到的培育之气较少。应当用灰埋上瓜籽,放在不干不湿的空仓里,年后才能拿来种。放置的年头越久越好,因为它得到的培育之气充足。在灰里埋上十四五年的种子,只有在国王的园子里才有,老百姓等不了那么久,况且放那么久也容易腐烂。”他的话好像有理。不过用灰埋法,肯定有个节度,也一定有些讲究。如果内地随意操作,也未必能达到他说的那个效果。
翰林院编修裘超然说:杨勤悫先生年少时,经常来往于家门与乡塾之间,时常看到一个绿衣女子依在一堵墙的缺口处偷偷看他。有时偶然回避他,也一定要回过头来冲他笑一笑,以目传情。杨先生始终目不邪视。一天,绿衣女子居然拣石块打他,并说:“可惜这么漂亮的外皮,却包着一堆傻骨头!”杨先生一边行礼一边回答说:“年轻女子钻洞越墙,我实在无法理解。你为什么不去找那些不傻的人呢?”那女子听完这话,圆睁双目,直楞楞地说:“你如此狡猾,怎么能从你这儿索命呢?只好等来生了。”说完之后,忽然变为散发长舌的鬼怪,转眼不见了。从此以后,再也没露面。由此可见,只要一个人立心端正,虽遇冤鬼,拿他也毫无办法;又使我们看到一代名臣的美好形象,他少年时,就已经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质了。
河间人王仲颖先生名叫之锐,是李文贞公的门下高足。他对经书造诣很深,而且行为方正,完全符合古代君子的标准。在康熙十四、十五年间,我随姚安公在京城,那时他还任国子监助教。没能见他一面,至今我仍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