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白话文_附:纪汝佶六则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附:纪汝佶六则(1/4)

亡儿汝佶生于乾隆九年,小时很聪慧。没读多少书,便能作八股文。乾隆三十年中了举人,这才开始钻研诗和古文,但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时值我从军西域,他便自己结识了诗社的成员,于是误入公安、竞陵两派。后来又在泰安跟朱子颖学习,读到《聊斋志异》抄本,又误入它的窠臼,竟然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直到病故。他的遗诗遗文,只交给了孙子树庭等人,作为遗物,我没有加以编排。唯有他所写的杂记,还没成书。其中有的写些琐事,还可采用,因此选择了几条,附录在此,以不埋没他忍冻熬夜写作的辛苦。同时又惋惜他误入歧途,一事无成,却只靠这种无关著书立说的文字来留下自已的名字。

花隐老人住在平陵城以东,鹊华桥以西,不知他是何许人,他也从不披露自己的真名实姓。他的居所里遍是亭台水石,而且植有很多花草。花隐老人不喜欢交游,然而,如果有人来看花,他却从不拒绝。他每每拄着拐杖、伛偻着身子做前导,手里不停地比划着,嘴里不停地说着,唯恐别人忽略了什么。园子里几乎没有空隙,到处是殊香异色,纷纷拂拂地一眼看不到边际。其中的兰花、菊花和竹子,更称得上是天下之珍奇了。兰花中有红色的和白色的,菊花中有墨菊和绿菊。更有两种竹子,一种全身赤红,一种上下纯白。竹子的形状也是千奇百怪,有方形的,全身长满了斑点;有紫色的,仿佛生有百结。这些奇花异木,非人们所能常见,只不过是常听人说起而已。物之聚于所好,这话真是不假。

某士子住在岱庙的环咏亭。当时已是深冬,北风劲吹。他夜里围着炉火坐,冷得受不了,便灭灯就寝。他醒来,看见天棚纸破处有光亮。他觉得奇怪,悄悄地披衣起来,从破口处观察。发现有一介美丽的妇人,不到二尺高,身穿镶着青边的紫衣,套着红鞋的脚只有指头那么粗,梳着当时流行的发髻,正在烧火做饭。灶旁有一个短腿几,几上立着一盏锡灯架,灯光如豆。他心想这肯定是狐狸。正在凝视之间,他忽然打了一个喷嚏,妇人一惊,碰到了矮几,把灯弄倒了,于是什么也看不见了。第二天早上,士子弄破了天棚查看,只见有黄泥筑的小灶,非常光洁。铁锅有碗那么大,里面的饭还没有熟。小锡灯架倒在几下,油迹狼藉一片。只是烧火处棚纸没有烧着,真是怪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