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_谈《三国演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谈《三国演义》(1/7)

《三国演义》是作家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又依据历史资料进行加工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这种思想倾向,早在三国故事的民间传说阶段就已经形成了。例如北宋文人苏轼在《志林》中记述当时小孩听书的情形说:“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的时候,不仅接受了这种思想,而且更进一步把它突出了,这正是这部作品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文人作家加工整理群众的创作,必须得与群众的思想观点相近,否则他就不能真正接受群众创作的思想内容,而往往会以自己的感情代替群众的感情,以致完全以自己的创作代替群众的创作。明代另有一些以民间传说为基础的小说之所以失败了,其原因就在这儿。

《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是汉末三国争雄的动乱局面,反映了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的矛盾斗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尽管作者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加以典型化、传奇化了,但基本上还是历史事实。

《三国演义》的内容不同于《水浒传》。《水浒传》写的是被压迫者同压迫者之间的阶级斗争;而《三国演义》写的却是封建阶级的内部矛盾斗争,但它同样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欢迎。为什么人民群众对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也感兴趣呢?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他们通过对这些斗争的了解,可以从中吸取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知识和经验,以便自己更好地展开对统治者的斗争。老百姓有句话:“看《水浒》叫人勇敢,看《三国》叫人聪明。”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另一方面,“拥刘反曹”的思想反映了旧时代农民的感情,因为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与阶级矛盾彼此影响,互相推动。统治阶级内部稍有动静,就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所以老百姓不仅关心统治集团之间的斗争,而且在历史局限和思想局限之下,他们还不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某一个统治集团身上。“拥刘反曹”的思想,就是人民群众对三国争雄的态度,就是他们的政治见解和理想愿望的表达。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主要从两个方面突出了“拥刘反曹”的思想:一是从总的布局上;二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