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对自然的斗争中,他发挥了无穷无尽的智慧,他简直是一个智慧的化身。第二,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诸葛亮这些优秀品质与刘备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的“鞠躬尽瘁”完全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没有刘备的恩,诸葛亮就不可能那样忠,也发挥不出那样高度的智慧。因此,写诸葛亮也正是为了表现刘备的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但是从诸葛亮身上,也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偏爱,他过分夸大了知识分子在历史上的作用。诸葛亮当时年纪还很轻,只有二十多岁,整天在隆中抱膝长吟,不看报;又没有“情报网”,天下大事从哪儿得来?很显然,罗贯中仅凭着自己的主观意志把诸葛亮有意地提高了,使他成了小说的主人公。虽然到三十多回诸葛亮才出场,但在三十回以前,作者写刘备因屡遭失败而访贤实际上就是在写诸葛亮。《三国演义》从来也不离开刘备单写东吴,也不大单写吴、魏之间的斗争,这是以刘备为中心;而刘备这方面的中心又是孔明。凡是大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都必须有孔明参加。这么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哪儿来的那么多斗争经验呢?有才干也需要经过锻炼嘛!不经过锻炼,一上来就是个成熟的人物,而且好像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是由孔明一人创造的,这与现实主义精神不相符合,不能不令人怀疑。与《水浒传》里吴用的形象比较起来,就更明显地看出了这一点。因此《三国演义》不能避免鲁迅说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的缺点。的确在诸葛亮身上带有妖道的形象,比如“借东风”,作者把他写成披头散发,一手拿宝剑,一手拿酒杯,弄得乌烟瘴气,形象非常不美,简直让人不想看。现在有些人写剧本把诸葛亮描写成一个拿着锄头和农民打成一片的知识分子,并且写农民很热爱他,给他送茶送水,甚至为他杀猪宰羊……几乎把诸葛亮写得有毛泽东思想。这样把古人写成现代人,当然也不能起好作用。处理历史题材,不能把古人写成现代人。《三国演义》把曹操这个在历史上起过好作用的人物写成了坏人,这是古代的文艺创作,是既成的事实,无法改变了。但我们今天不能再把历史上的好人随便改写成坏人。古代的艺术与现代的艺术不同,我们对古代的艺术的要求与现代的艺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