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_谈《三国演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谈《三国演义》(5/7)

艺术不完整,但是不影响其艺术价值。我们不能说,凡是艺术创作就可以把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写成反面人物,或者把历史上的反面人物写成正面人物。

关羽这个形象问题更多。他是一个武将,作者把对知识分子的偏爱也加到了他的身上,硬把他写成了一个儒将。他的性格特点是:出奇的自高自大,个人英雄主义简直到了发狂的地步,以致使人有敬而远之的感觉。关羽的动力也与他和刘备的关系分不开,因此罗贯中着力刻画关羽其用意也是在强调“拥刘”。关羽身上的“义”在社会上有极大的影响。《三国演义》一开始就写刘、关、张桃园结义(《平话》也是如此),这正是为了强调“义”。陈寿《三国志·关羽传》有这样的记载:“先主(刘备)与二人(关、张)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座,侍立终日。”虽然这里也表现了他们三人的“义”,但却有着明显的上下君臣的关系,而不是兄弟关系。《三国演义》把他们之间的关系写成了兄弟关系,这和人民把《西游记》宗教的主题改写成社会的主题有着近似的道理。“义”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剥削阶级有他们的“义”,被剥削阶级也有自己的“义”。剥削阶级的“义”是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三国演义》刘、关、张的“义”很显然就是以刘备的利益为中心的这种“义”。例如“古城会”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就是为了这种“义”;张飞不认关羽,对关羽劈面便刺,好像是大公无私,但细想想,他也是以刘备的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他责备关羽投降曹操的不义,实际上就是谴责关羽对刘备不忠,因此,这绝不是广大人民的“义”。罗贯中通过关羽的形象把这种“义”作了极大的渲染。比如:除了“千里走单骑”之外,“华容道义释曹操”,作者把关羽的背叛也当成了崇高的“义”来歌颂,这样的“义”太受封建统治者所欢迎了,因为他们可以利用这小恩小惠来买人心,分化和瓦解人民的反抗力量。所以统治者要大修关羽庙,给他加封号,说他“义薄云天”,把一些“神道说教”加在他身上。特别是在明清时代阶级斗争十分尖锐的形势下,统治者推崇关羽,其作用更坏。因此,《三国演义》所鼓吹的“义”与《水浒传》所歌颂的“义”是本质不同的。《水浒传》所歌颂的“义”是有政治纲领的人民群众大公无私的义。过去有人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