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亲疏,予以不同的对待。对那些骨干人物,着重写他们思想政治品德,给人印象很深;对另外许多拉过来的人物,只突出他们擅长的武艺和技能,给人印象浅。这些拉过来的人多是上层分子,看来作者不止认定必须分化敌方以壮大义军,同时也深思熟虑到义军团结问题和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作者一贯十分强调宋江的核心团结作用和方向领导作用。可是,问题恰就出在宋江这个领袖身上。宋江问题和他领导的义军受招安问题,是作品不容忽视的两个大问题,也是必须从中对作者的思想政治观点作具体研讨的问题。
三
宋江是作品的主要中心人物。作者有心要写这样一个人物作义军领袖,放在显著地位,着力描写了他。宋江出身地主家庭,身居县吏的职位(书中特意叙明宋代县吏受压迫与损害的情况)。他的性格具有革命性和妥协、动摇性的两面。对宋江这种两面性,作品里描写得很清楚。他冒着性命干系给晁盖报信,为维护和梁山关系而杀阎婆惜,这算是他革命性的表现。他有极其广阔的社会关系,上至官僚地主,下至江湖好汉和劳动人民,识与不识,多同他有深厚的情谊;绝大多数英雄好汉直接或间接是因为他的关系而参加义军。他们也深受他的感召,一心拥护他,紧密团结在他周围。他没有个人权位欲望,谦虚谨慎,能平等待人等。凡此描写,都表明作者把可能有的最好的理想与愿望赋予了他,极力抬他作义军领袖,并且认作最好的领袖。另一方面是他的动摇、妥协性。在《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里,宋江杀惜之后即上梁山。作者把这点作了改动:宋江杀惜之后不肯上山,而是逃到了官僚花荣、大地主柴进和孔太公庄上。这些描写是符合宋江性格的。可是大闹清风寨之后,大批人马跟着他上梁山,中途接到宋太公病危的假信,就丢下大家,坚决回家去。回家之后,竟又报官自首,甘愿流配江州;发配途中,故意绕过梁山,唯恐被劫上山去。这已经够使人起反感了,作者却不以为意,认为宋江这些作为有道理。到江州以后,不知哪里来的满腹牢骚,忽在江楼题反诗,而后在官府迫害下被梁山弟兄劫上山去。以上所说在杀惜之后,安排宋江一北一南转了两个大圈子,把大批英雄好汉串连上了梁山,作者用心,一方面是为把一人一事组织为长篇的即结构上的考虑,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