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_《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10/30)

法。那就是一面怀柔,一面镇压与禁锢。他提倡“理学”,主持多种古籍的整理编纂,同时严禁“小说淫词”,又兴文字狱。著名的文字狱先有庄廷鑨明史案(这不是康熙自己搞的),死七十多人;后有戴名世和方孝标南山集案,处死刑流刑的几百人。到了雍正朝,因为他的皇位是抢夺来的,兄弟相残,君臣相忌,统治阵营内部分崩离析,他为了巩固自己,大量用特务,统治手段尤其恐怖。单说文字狱差不多年年都有,如汪景祺西征随笔案、钱名世作诗案(因为称颂了年羹尧)、查嗣庭出八股试题“维民所止”案、陆生柟通鉴论案、徐骏奏章笔误案;最著名的是吕留良案,牵连极广,杀戮极惨。雍正在朝十三年,正当吴敬梓自二十三岁至三十五岁的时候,他所感受的应该特别深刻。《儒林外史》的写作,大约开始在乾隆朝初期,他已经四十岁左右;到快五十岁的时候书即完成。这时政治恐怖空气暂时缓和了些,但老虎总是会吃人的,那威胁还是严重地存在(乾隆朝的文字狱更是吹毛求疵;搜查与焚毁书籍数十次,达一万数千部,多是些稗史笔记和诗文集;但这些都是吴敬梓死后的事)。鲁迅在蒋介石恐怖统治下作的诗有“城头变幻大王旗”“怒向刀丛觅小诗”之句。我们可以想象,吴敬梓在当时的政治环境里,写作这样一部深刻揭露政治与社会,处处都可以触清廷忌讳的讽刺小说,该怀着怎样的战斗热情和勇气;而他的正义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又必须怎样巧妙地表现出来,才能没有违碍。

《儒林外史》所写的,多有当时实有的真人真事做影子。这不只是金和跋里一个个的指说过,我们根据有关的资料看,书中的杜少卿确实像作者自己,庄绍光确实像他的朋友程廷祚;书中写了杜少卿和庄绍光谢征辟的事,写了南京祭祀太伯祠的事,这也都是当时实有的事,但作者却把这些亲身的阅历(当然经过了很大的加工),也就是当时清代的政治与社会现实,假托为明代的故事;把明代的某些史事,拿来作成当时现实的背景,这在作者是怀着苦心的。因为这样办,一则可以规避现实政治,免得触犯忌讳;二则借事影射,可以很好地来攻击现实;三则也寄托了他对亡明故国之思,抒写他的隐痛。这样的假托,有《水浒传》《金瓶梅》的先例可以效法,但他运用得非常现成而且巧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