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而学术的考据之学,即所谓“朴学”,而这个新思潮运动才变了质,成为绝学而中断了。吴敬梓的思想一方面与顾炎武、黄宗羲的显然一脉相通,一方面又与后起的戴震的学说有共同之点。他的好朋友程廷祚、樊圣谟都是当时有名的古学家,和他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他说“治经”是“人生立命处”,正是这个思潮的特点。但是他的先辈大师们的“治经”,是拿来反对当时居于权威地位的“理学”思想;到了吴敬梓的时代,“理学”已经失去它统制思想的力量(“理学”虽经清代统治者极力提倡,也未收大效,后来不得不转而提倡“朴学”),所以在他就具体表现为与当时特别猖獗、严重地腐蚀着民族与社会的八股制艺风气作战。再则,他的先辈大师们之“治经”,是为了“经世致用”,也就是“救民水火”“匡复明社”;到了吴敬梓的时代,政治环境不同了,清朝的统治已经巩固,民族斗争已趋消沉,所以他的“治经”就具体表现为讲“文行出处”。这就是说,在他所处的现实形势下,他的先辈大师们做那样远大企图的客观条件没有了,在他只能以“治经”来作为个人与清朝外族统治下的腐朽社会和黑暗政治对抗的思想武装了。同时,也应该指出,他的“治经”和戴震以后的乾嘉学者们有根本不同。乾嘉“朴学”完全脱离实际,丢开了古学的思想内容,实际是为清朝统治者服务;而吴敬梓不只想以正统的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准则,而且以一个所谓正统儒者的精神热情地关心着现实社会,热爱着自己的民族和人民,他始终对黑暗窳败的清朝封建统治保持着抗拒的和不妥协的态度。应该说,他的先辈大师们的复古思想的基本精神就是爱国主义;这一基本精神,是被在他以后的乾嘉学者们完全丢掉而且走到相反的路上去了。但我们的吴敬梓,则仍然保持着这个新思潮运动的基本精神,他仍然是个热烈的爱国主义者。
四
吴敬梓一生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在康熙四十年出生,清廷已经结束了它的对内地本部的武力镇压,而转向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服。但在本部,先代所遗留的民族思想的影响还是很大,因此清廷在逐步巩固了它的政权的同时,对文化思想的统制也变本加厉。康熙是个历史上少有的博学多能的皇帝,对内部的文化思想统制,他有一整套的内行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