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_《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11/30)

宗明义第一回,作者就用饱含诗意的笔,写了一个他所悬为士子典范的历史人物王冕;他就王冕的历史材料加以概括和提高,创造为自己理想中最完美的形象,标题明白点出,这是为了“櫽括全文”“敷陈大义”。这一种士子的典型,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自来就被人敬慕的。士子这一阶层居于封建统治者与人民之间,为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享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按照传统的教导,他们应该替统治者行“仁政”,就是在适当范围内顾念人民利益,重视人民意见,使封建主义制度得以维持和巩固。因此,每当封建统治者坚决与人民为敌的时代,也就是所谓“无道之世”,有些洁身自爱的士子就退隐不出,过他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早在春秋时代,就有长沮、桀溺;在魏晋之世,最为人所知的有陶潜。另一种情形,每到有道的君主出来,就亲自到田园、山林或江湖去寻访有名的贤士,诚敬地请他来辅佐“仁政”,比如“渭水访贤”,周文王请出吕尚来;“三顾茅庐”,刘备请出诸葛亮来,这也都被人传为美谈。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就是士子讲“出处”讲“操守”的原则。因此,作者所创造的王冕这个典型,概括了历史上这种高明的贤士的传统精神。但同时又添上了新的特点,因为王冕是外民族统治的元朝人,他的退隐,除了表现反对一般“无道”的封建统治的精神而外,同时又含有反对外民族统治的意义。这一回中写推翻元代,复兴民族的朱洪武,写“大明”建国,都带有明显的称颂口气。作者笔下的王冕对朱洪武本怀着好感,后来从八股取士的制度,看到明朝也不是有道之世,才坚决地逃官到会稽山中。

作者用王冕这样一个典型来櫽括全书,就形象地把主题思想揭示出来,评量全部人物也就有了明确的准绳或尺度。闲斋老人序里所归纳的四类人物,只有那不要功名富贵的最后一类,才是“品地最上一层”,才是“中流砥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拒绝参加清朝的黑暗政治,不受清代外族统治的利用;而另外那些占绝大多数的三类人物之所以可怜可笑,主要就因为他们忘掉了这个大道理。

书中揭露现实政治吏治黑暗之处,也都是对于清朝统治的攻击。最露骨的是第四十回极写萧云仙的战功和生聚教训的劳绩之后,不但没有得到朝廷一句奖励话,反倒被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