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_《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12/30)

部工部斥为“任意浮开”工费,勒限严予追比,结果赔了七千两,把父亲的家产赔光了,还少三百两银子,仍被地方官紧追,后来沾了平少保的光,才不了了之。同样,第四十三回写汤镇台为顾全朝廷体统,积极主张兴师征苗,这事得到总督的支持,汤镇台野羊塘大胜,忠勇谋略都了不起,可是具了本奏进京去,却奉上谕指为“率意轻进,糜费钱粮,着降三级调用,以为好事贪功者戒”。汤镇台只好叹了一口气,收拾打点回家。我们知道康熙、雍正和乾隆各朝屡次攻略边疆,尤其雍正朝,有功勋的将领总被猜忌、受惩处,岳钟琪革职多次,年羹尧以征西功高受灭门之戮。所以这里对现实政治的讥弹意味是很明显的。全书一贯憎恶做官,对做官的有种种辛辣的讽刺,王冕的母亲说:“我看见那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蘧太守认为儿子亡化,晚景凄怆,“仔细想来,只怕还是做官的报应”。做官这样可憎,热衷功名那么可笑,所以书中一贯地单只颂扬孝弟之道,而且极力用了最美好的感情来写尽孝;这是以尽孝否定尽忠,也就是说,作者根本否定了“尽忠”这回事。另外,作者还一贯地表露一种态度,就是对于“旧家”和老年人总怀着好感,而对于暴发户和青年新贵总表示憎恶鄙视,给以嘲笑与挖苦。这不能单纯了解为守旧或落后意识。因为在作者的时代,凡是“旧家”总在明代就发达起来的,凡老年人总是明代的遗民,在作者眼里他们总保有较为淳厚笃实的家风和性格;而暴发户和新贵,都是在清朝统治下才飞黄腾达的,他们一得意,就忘了根本,带上满身奴才相和市侩气味了。书中反映的整个社会风气,也有江河日下之势,作者对这一发展趋向,寄予了无限忧愤悲慨之情。这都是作者主观的印象,也是客观真实的反映。因为在外族黑暗统治下,对社会人心所起的腐蚀作用总是特别严重。

以上说的各点,都表露了作者对清朝政权的态度,表露了作者的民族思想和感情;虽然表露得隐隐约约,曲曲折折,但贯串在主题,弥漫在全书,不一定枝枝节节在某一处。因为士大夫的堕落,社会的败坏,政治的黑暗,和清朝的外族统治分不开;人民与封建统治的矛盾和民族矛盾就是一回事。鲁迅说《儒林外史》的描写,“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看来作者的“微词”和“狙击”,最终都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