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_《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19/30)

义为内容的高度现实主义精神,是他的讽刺艺术的生命。《儒林外史》所写的人与事不止具有严格的真实性,而且也是平凡的生活中到处可见的,是日常普遍存在着的。不过这些日常生活现象,在别人司空见惯,不以为意,好像认为应该如此,理所当然似的。但作者则从爱国主义的正义思想出发,以其清醒头脑,敏锐感觉,随时随处明确地认识和强烈地感到那可笑、可鄙与可憎,这对他,犹如芒刺在背,骨鲠在喉;他以艺术的笔,善意地写它出来,希望“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闲斋老人序说:“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谈稗官者可进于史。”又说本书所以名为“外史”,是表示不自居于“正史”之列的意思。作者在书中所表现的态度,正是我们中国古代史家的一种高明的传统态度。在我国古代史家所要求采取的实即是一种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这种态度的要点,是反对主观主义,力求客观真实。不但不容许无中生有或凭空臆造,而且力求“不虚美”“不掩善”,即不容许以主观去任意改动客观真实。认为国家大事的得失成败,如日月之蚀,绝不是“饰辞矫说”所可掩蔽的。所以要求做到“明镜照物,妍媸毕露;虚谷传声,清浊必闻”。但又绝不是置身事外,无是无非的客观主义态度。即在记载中,在处理上,要有明确的善恶观念,有一定的褒贬倾向。章学诚《文史通义》说:“春秋之所书以褒贬为主。”《三字经》说:“寓褒贬,别善恶。”史的目的就是分别善恶,有褒有贬,使后人借鉴。但这种别善恶,有褒贬,要能“爱而知其丑,憎能知其善,善恶必书”。对于所拥护爱戴的方面,不掩盖隐藏其缺失;对于所反对的方面,也不抹杀其优长。这就是,排除主观偏见成见,而将客观真实显示出来,让它本身去作褒贬。因为客观真实本身有善恶,有是非;史家要能发现它,掌握它,把它显示出来给人看。我国古代史家所讲究的这种态度,实是一种努力追求与坚持真理的合乎科学原则的态度;而这,在写作上也就是一种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首先就生根在这种严肃的现实主义上面。他接受了我国古代史家的优良传统,具体运用在小说创作上,而加以发扬光大。

比如,书中写了几个正面人物,主要只是肯定他们不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