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_《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7/30)

羲往来沿海,都是反清斗争的英勇参加者。他们研究经学,详考史事成败,精研山川要塞,兼通天文算法,讲究文字声韵,都是从“经世之务”“利济天下”着眼;他们的研究学术,是为了心含隐痛,志图匡复明社。所以这个复古运动,含有强烈的民族思想。

第四,他们反对“理学”,实即具有明显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因素。黄宗羲从民族斗争的实践,根据他的高超的史学眼光,提出极精辟的反对专制政治的理论。《明夷待访录·原君》篇说,古代是人民为主,君是人民的公仆;后世却以君为主,从此天下不得安宁。“后之为人君者不然……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原法》篇说:“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这说得何等透辟!十八世纪初反映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卢梭的《民约论》也不过是这些意思。此外,明亡后,起兵反抗清兵失败,逃入深山著书立说的王夫之,在攻击“理学”时,也发表了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见解。他说:“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从发现。”这种新的学说,为后起的戴震加以发展。戴震指斥理学家“以释混儒”“舍欲言理”。他的《孟子字义疏证》里说:“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又说:“记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而王道备”“君子之治天下也,使人各得其情,各遂其欲,勿悖于道义;君子之自治也,情与欲使一于道义。夫遏欲之害,甚于防川……”这些学说,都有“人性自由”或“个性解放”的民主主义因素,都含有反对封建主义政治与文化的要求,这是很清楚的。

第五,他们当然也反对科举制度。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屡次痛骂八股,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