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小说理论在先秦就有了,在小说的原始阶段就有了,这个传统、这个理论,你遵守它,就往往成功;你不遵守它,就失败。如清初蒲松龄,他写了《聊斋志异》,他成功的首先一条是取的“志”的路,就是搜集民间的神话传说。因为民间的神话传说里面有广阔的、丰富的社会内容,时代社会的血肉、老百姓生活的血肉都结晶在神话传说里面,有很丰富的内容,有很深刻的意义。他首先花了很大的工夫来收集民间的传说,他自己不虚构、不创作,把这些东西都收集起来了以后,他再加工创作,根据这些来创作。这一条他遵守了,所以《聊斋志异》一开步就在故事方面取得成功。这些故事拿出来,老百姓感兴趣。虽然他是用典奥的文言写的,老百姓在口头上都可以传说。许多乡下的老百姓,他一字不识,但能谈《聊斋志异》的故事,因为那个故事同他有血肉联系。它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老百姓喜闻乐见这个故事形式。在这以前,尤其是以后受《聊斋志异》的影响,有大量的《聊斋志异》式的作品,但大部分没有走这一条路。一个不得意的书生,考科举没考上,就来写小说,他不是走蒲松龄的道路,到民间收集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而是自作聪明,关在家里虚构,结果老百姓毫不感兴趣,砸了锅,失败了。
小说家出于稗官,稗官就是史官的一种。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统治阶级派了史官在民间到处收集诗,也有专门收集神话传说的。因此,我国古代书籍里头还保留了一部分古代的神话传说。他收集来干什么呢?就是看看老百姓在想些什么,来作为他们进行统治的参考。他们看老百姓的反映、思想活动、动态,就是要缓和矛盾。所以我们古代封建阶级有许多诗歌向统治阶级建议,缓和矛盾,巩固统治,而不是推翻它。小说属于历史的范畴,所以像《穆天子传》过去归到帝王的起居类,《山海经》摆在地理部,都被当作科学记载。发展到元朝的时候,变成志怪志人了。元朝是个动乱的时期,死的人多。古代科学不发达,有迷信思想,见神见鬼。死亡的人越多,神话传说也就更多。所以元朝的志怪是很独特的。到蒲松龄时代又是这样。明末清初,大动乱,大破坏。老百姓死了很多,饿死的,杀死的,各种疾病死的,很多,于是产生大量的神话传说,狐鬼故事特别多。《聊斋志异》常常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