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宅。那时南方北方到处都是空房子,没有人住,你说是神话吗?不是的。是真实情况。人死光了,没有人住,就是这么一种情况。死亡相继,狐鬼就出来了,狼也出来了,野兽也出来了,不稀奇。
古代文与史不分,开始分开是《文选》。昭明太子萧统《文选序》把文与史分开了。文是什么呢?他说:“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用这两句话,把文学同史学分开来了。可是他们所谓文不包括小说,不包括志怪志人。志怪志人还是属于历史的。文学的小说部分,志怪志人、神话传说,仍然属于历史。
小说发展到唐代,又有了变化。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兴盛的时代。首先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贸易发达,造成大量的老百姓脱离农业劳动,脱离农村,形成了出卖劳动力的阶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除了国内的商业贸易之外,当时最突出的是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频繁,伴随着商业贸易,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发展。鉴真和尚就是唐代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是碎叶人,碎叶在新疆还要过去,有的地方现在属于苏联的范围,所以李白看问题的眼光就不一样,心胸就比较开阔一些,那个时候写游子、思妇的作品特别多,也就反映着这种情况。你看到处都是胡姬,唐人小说还有“昆仑奴”,昆仑奴就是黑人,胡姬多数是少数民族,有的则是波斯(伊朗)人、巴基斯坦人、印度人。另外还有东罗马帝国的,是通过“丝绸之路”来的。日本的留学生也很多。当时长安的规模很大,有好几百万人,哪里人都有。扬州也是一个大的商业区,有大量的外国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到扬州?就是因为扬州商品经济发达,外国人多,他要来采购、游玩,要来看文化的新气象。宋、元以后的一些小说也常写到扬州有许多波斯人,专门经营珠宝。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扩大,开阔了视野,这反映到文化上就出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这可以同汉代相比,汉代也是类似的情况。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于是唐代开始有“说话”。当时宗教也很盛行,寺庙很多,“说话”最早就是从寺庙里和尚说经开始的。他们在庙会的时候,把佛经作通俗宣讲,讲佛经故事。庙会往往就是农村集市,所以宗教的活动是同商品经济的活动有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