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课_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几点体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几点体会(5/20)

最初是寺庙里的和尚说经,很多人来听,后来老百姓也讲,在民间流传了起来,就是“说话”。现在敦煌还保留了许多唐代的“变文”,一部分是宗教故事,大量的是民间故事,是老百姓的东西。这些民间的东西为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他们又做了进一步的创造,就出现了唐人“传奇”。封建阶级并不是完全接受民间的东西,要看是怎么一个具体情况。封建阶级也有上升时期、兴盛时期、没落时期的区别。前一段“四人帮”搞极“左”思潮,把封建的东西一棍子都打死,他们打着毛主席的旗号,实际违背毛主席的思想。毛主席说中国封建时代有灿烂的文化。我们看问题不能片面,在世界上中国封建社会时间最长,中国的封建阶级很有统治经验,他们有时也采取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民间“说话”的基础上,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白居易、元稹,以至韩愈、柳宗元都开始大量写作文言小说,写“传奇”。他们在创作中开始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虚构。白居易曾在新昌宅听《一枝花话》。《一枝花话》就是现在《李娃传》的前身,过去是民间的“说话”,而白行简加以改编,进行虚构,把它写成了“传奇”。元稹写《莺莺传》,讲一个张生在寺庙里碰到了崔莺莺,以后又如何如何。以前说元稹写的是自己,但后来有人考证没有这个事情。他是进行虚构,以妓女为模特儿,写成了崔氏小姐。这部作品影响很大,后来重新在民间再传播,然后到“董西厢”,再以后又产生了王实甫的《西厢记》。可见,唐人“传奇”是受民间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唐代小说创作,突破了以前的局限,开始虚构,文字上也不像志怪、志人那样朴实无华了,讲文采、讲描写人物、写人物性格,这就接近近代人的小说了,不只讲故事,而是写出人物来。《聊斋志异》一方面走“志怪志人”的路,搜集民间传说,然后再加工,走唐传奇的路,把志怪志人与唐传奇两个传统结合起来。

到宋代,城市发展了,有勾栏,有专门说书的,这样就产生、推进了近代意义的小说。所以,中国小说的民间性、群众性很突出。最初不是写给人看的,是说给人听的。因此我们的小说同外国的不一样,通过一系列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完全能讲出来。外国小说不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